起名大全 - QQ网名大全 - 最新更新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姓名的社会烙印

点击: 时间:2021-04-28 04:58:25

在东非的吉库尤族中,共有九大姓,都源于女性之名,那里至今还流传着关于这些姓的传说:

创世之初吉库尤族的始祖吉库尤受天帝的恩赐与穆比结婚,生了九个女儿。天帝于是赐予九个男子给九姐妹做丈夫,他们一起繁衍了许多后代,形成了穆比部落。吉库尤和穆比死后,九个女儿分了家,成为九大世系,这些世系的姓都由九姐妹的姓稍加改变而成。在这些世系中,女人的权力至高无上,可以“娶”很多丈夫,所生子女全部继承母亲的姓,但到后来,男人们终于忍不住了,于是群起反抗,使整个部落由母权制转化为父权制,穆比部落的名称也改成了吉库尤部落,只是九大姓因遭全体女性公民的强烈抵抗,才保留至今,成为吉库尤族最大的九个姓。

这个传说生动地反映了吉库尤族人名系统与社会发展的亲缘关系。

社会生活是文化的源泉,正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为文化宝库不断添砖加瓦才构筑起矗立于各民族之林的文化广厦。作为文化现象之一的人名系统,其形式、结构不仅影映着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显示着文化交融、发展的轨迹,折射着人们内心的各种情感、心理,而且深深地打上了社会生活的烙印,受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

人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人类社会发展的量表,从人名系统的社会烙印上,我们可以窥见社会发展形态,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以及文化观念演变的轨迹。本文将从人们群体取名的社会烙印和个体取名的社会烙印两方面来分析社会发展对人名的影响。

A 群体烙印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不同民族都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阶段,从不同民族的人名系统的演变所对应的社会形态中,我们可以发现某些类同性。

在原始社会,人类先后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时期。人类文明之初,女性在社会上坐了近万年的首席,这种社会形态在姓名系统中留下了一定的痕迹。如我国最早的姓氏大多都是从女而成,连“姓”本身的释义都为“从女而生”。如姬、姜、妫、姒等,这说明我们的祖先经历过母权社会的。

国外的人名系统经历了与汉名同样的社会变迁。本文开头讲的吉库尤族姓名即是如此。著名民族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也曾说过:“如果询问一个吕西亚人的名字,他便将他自己的名字,他母亲的名字,以及女系祖先的名字一一回答出来。”这也说明吕西亚人在当时(前440年)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远古时代的人名还受着经济发展的熏染。如我国景颇族最古老的人名中有“栽芋”、“整理芋墒”意的名字,说明当时景颇人的经济形式及芋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第一个到达怒江的傈傈族人叫瓜木比,“瓜”为荞麦之义,其名也表明此时居怒江的傈傈族人,是处于以种荞麦为生的农耕经济形式之中的。

回到华夏的上古史,从有巢、燧人、伏羲、神农、蓐收等姓名中,我们不难看出时人佃渔牧畜、力田事农的生活方式。在青铜器上抄下的名字,如弓父庚卣、豕形父已爵、虎父丁鼎、龟父丙鼎、子刀父已方鼎等,我们又能看到那时已出现诸如打铁、打渔,杀猪等分工合作式经济了。

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等级制度的大印又在人名上盖了深深的一戳。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夏、商、周时代,只有奴隶主贵族才有姓氏,奴隶是绝对不能拥有的,所谓“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只有少数极有才能而被重用的人才被破格赐姓名,如商王武丁因梦圣人而起用的大臣傅说,原为筑版的奴隶,本无姓氏,因为商王重用,才由原为奴之地名“傅岩”得傅氏。古代希腊、罗马的奴隶制社会中,人名面临着同样的不公:只有奴隶主才有名有姓。据说,古希腊有一个大奴隶主的儿子非常愚笨,连希腊文的24个字母也记不住,奴隶主只得用这些字母的读音给家中的24个奴隶取了名字,以便这个愚蠢的儿子记住,这样,才使这些奴隶有了象征性的名字。

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经历了几千年,人名系统亦经历了风风雨雨,记载着封建王朝的社会变迁。汉族人名系统中的避讳,如今成了考古、史料学家寻根问祖的有力根据,这也是封建时代人名受政治影响的一个很显著的例证。

避讳始自秦代,但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避讳内容,同一朝代的皇帝也有不同的避讳文字。西汉初讳“邦”、“雉”,东汉则避“秀”,”庄”等。从另一方面讲,王侯将相的姓氏避讳为后人的考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避讳是姓名影响社会的一个特殊点。

另一个特殊点则是赐姓和国姓的显贵。汉以刘为国姓,唐以李为国姓,当然各代赐姓的文化内涵是一致的,但所赐的国姓无不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封建社会中,几乎每朝每代都有群体性姓名打上时代烙印的典型。

魏晋六朝,五斗米道兴起并逐渐得到普及,“之”字作为五斗米道的标帜,记载了当时该道鼎盛时期的状况。当时的显阀与士族,无不采用之字为名,甚至父子兄弟数代相袭,不避名讳,如祖冲之上有朔之,下有恒之;顾恺之上有悦之,下有宪之等。今天的人看“之”名横行的历史,一般都能猜到是魏晋六朝史,这真是以姓名标帜社会的一个典型例证了。

南北朝时期,宗教兴起至于泛滥,亦可以从人名中窥见一斑,翻阅《南北史表》,什么僧绰、僧珍、僧果、金刚、力士、摩诃,梵童、法僧之类的名字随处可见,释道宗教在当时社会的地位,聪明人肯定会一目了然。

唐乃盛世,歌舞升平,国富民强,无论大臣还是草民之间的关系都很融洽,这在当时的名字系统中也有反映。唐代人名的最大特点一是名、字相同,一是喜欢标榜排行。名是用来自称的,字是让朋友呼唤以示尊重的,名字相同,则自己与别人在称呼上就不分你我了,这种自谦且谦人的形式在较为开放的唐代出现是正常的,象郭子仪字子仪、李鼎字鼎、司马之礼字之礼、孟浩然字浩然等,把对方客气和尊重的路堵死了,不由你不随和了。

唐人的行第称呼流行是社会生活打在人名上的第二个烙印。打开杜甫的《草堂诗笺》,诗题上的称呼,满眼行第字,如韦十六评事、樊三十三侍御、高三十五书记适、李十五丈等。唐人诗文集中,这种行第称呼是第一特征。见此特征,断为唐诗,八九不离十。这种习惯不仅畅行于诗中,而且朝野上下,闺阁内外都很流行,如唐高祖呼裴寂为裴二,明皇呼宋济为宋五,德宗呼陆贽为陆九,是为朝中君臣间的亲呢;徐十一娘,占三娘,朱十二娘,陈卅一娘等,洋洋大观,是为闺阁间的和睦。今人读唐史,单从姓名中即可了望唐时的和顺氛围,又可在查阅姓名中,一眼找出唐时诸公的大名,姓名于社会生活的镜像又见一斑。

尊老养老乃我国传统。素有崇高地位的老人,在宋代最为人所敬重,以致时人取名时亦常以“老”字自褒,什么赵学老、李商老、徐某叟、王次翁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孟子语录得以淋漓尽致的贯彻执行。

19 世纪,封建社会的铁门在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击下,呼然洞开。西方列强入侵,在中国社会冲起阵阵惊涛骇浪,“德先生”和“赛先生”走到中国民众面前,从文化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为中国人指明了一条新的出路,人名作为社会的忠实镜子,折射着这种历史的起伏。

“五四”前后,各种各样的书刊杂志上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乔治”、“约瑟”、“玛丽”等名字,“德”、“赛”二公潜入人心的情形在人名中亦有反映,受赫胥黎《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论观点的影晌,李天择、张竞生、钱竞存、文竞雄的名字大受欢迎,而另一方面汉族人名的重姓氏,且名、字、号齐备的结构亦受到刨根见底的清理,人们再也不把姓名作为一种血缘关系的外显,而当作一种纯粹的符号,随意改姓、随母姓甚至不要姓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一些作家取代了本来姓名而选用了笔名,成名后干脆以笔名作为真名使用,直至作古。像曹禺原姓万,名家宝;鲁迅姓周,名树人等。历时千年之久的避讳制度也被彻底革除了。对尊者长者之名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也一反常态,常以其名来命名其他事物。最突出的是以孙中山先生的名字来命名的有中山大学、中山陵、中山装,几乎每个城市都能找到“中山大道”或“中山街”。另外,社会上同姓不婚现象已成为旧习而丢弃,不少同姓氏的男女喜结良缘,伉俪双飞。

这段时期,汉族人名受国外影响发生根本性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们仰慕西洋的繁荣和发达,在人名中抒发其意;另一方面,鉴于清庭腐败,有志之士又在人名中抒发了“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意愿,如章太炎、赵炎午、胡汉民、于右任、戴天仇等,无不是爱国主义思想的反映。

在国外,每一次重要的政治、宗教、经济活动也在人名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拿犹太人为例,每一次排犹反犹浪潮,都在犹太人的姓名中留下痕迹。18世纪末19 世纪初,欧洲各国掀起反犹浪潮,无家可归而寄身各地的犹太人得不遵守居住国制定的一系列关于扰太人取名选姓的侮辱性强令。如匈牙利的犹太人被迫只姓白色、黑色、大的、小的四个姓,而在名字的选取上,“

瘦皮猴”、“公牛尾巴”、“蠢驴脑袋”等名则成为他们不得不选择的范围。二战期间,德国纳粹甚至限定犹太人只能使用官方颁布的《犹太人姓名一览表》中列举的185个男人名和91个女人名,今天的人们不查历史,只要看看犹太人的姓名,就能从中明了当时犹太人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悲苦生活。

在俄国,十月革命又产生了一大批与以前古传惯名和宗教名为主的姓名相悖的含有革命意味的名字,如列夫米尔、马列因、皮亚特夫切特等,分别孕含世界革命、马克思――列宁、五年计划四年完成之义,这些直接印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代烙印的名字,在当时遍布整个苏联。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姓名又在这个分水岭上显示了变化的轨迹。在今天老一辈的人名中,带有“福禄寿喜、荣华富贵”等字眼的名字较多,如钱世福、张有禄、王寿喜等,不胜枚举,但在共和国成立以后出生的公民中,这一类名字就大大减少了。共和国成立后的四十多年里,人名的变化又随抗美援朝、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运动的起落而变化,在很多四世同堂的家庭,人们可以从他们几代人不同的名字上回忆起这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共和国成立后的人名用字,往往随着历次重大政治运动或社会变革而变易,有着强烈的时代特色,下面分几个阶段予以分析:

1、建国初期(1949一1950):这两年是共和国迎来曙光后的起点。在北京市公安局的户籍档案中,六位1949年10月1日出生的公民,其中三位男性全都取名“建国”。张建国,在北京铁路局工作;吴建国,在南湖渠砖厂工作;另一位张建国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而另三位女性中也有一位叫王庆华。

2、抗美援朝时期(1951一1953):这时叫卫国、援朝、抗美的颇多,如宋卫国、方卫平、邓援朝、姚抗美等。

3、五十代中期(1954一1957):这段时期正值共和国集中精力建设祖国时期,因而人名中的建设、建强之类的名字不少,如高建设、李互助、张建强等。

4、大跃进年代(1958一1959):体现时代特色的如卫五行起名网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鹏鑫起名网 www.0753px.com

Copyright 2011-2019 梅州市鹏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1294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