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字宽广渊博,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韵味,下面和大家一起分享部首“阝”其中所蕴藏的玄机。
部首“阝”在姓名学中笔画是左八右七。
“阝”是汉字中常见的部首。为了区别“卩”偏旁,教学中我们把它称作“双耳旁”或“双耳刀”。“阝”在合体字中又分作左右偏旁,于是,我们又进一步细分为“左耳旁(刀)”和“右耳旁(刀)”。
  这些称呼至少已有几十年了,国人已习以为常。但是,我们从汉字科学和科学识字的角度看,不能不说这些称呼是不科学的,并且还严重影响了识字教学的效率。
大家都知道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根据汉字的这个性质,我们看到,所谓的“双耳旁”、“左耳旁”、“右耳旁”仅说明了“阝”之“形”像“耳朵”,并没有教给我们其形、音和义是什么。因此,我们应该追问:“阝”为什么写成此形?音读作什么、义又是什么?它作部首在构字中起什么作用?
汉字学告诉我们,“阝”跟“耳朵”的形、音、义毫无关系。
先说左“阝”。它的音、义是“阜”(fù),形是“阜”形的变体写法。
“阜”的本义是土山,引申泛指山,如“阜积”(堆积如山),“阜陵”,“山阜”。作左偏旁时,小篆写作“阜”形,隶书有的写作了“阝”,楷书都写作“阝”。
左“阝”(阜)是山,故在构字中多表示山义,如“阳”是山南面,“阴”是山北面;“防、阻、限、隔、障”皆因有山;“险、陡”均指山形;“陶”表示制陶是取山土为料;“隧、陷阱”是对山的改造利用;“陪”本指重叠的土堆,引申为伴随、陪伴;“阿”(ē)是大山,引申指大山弯曲处,山的“弯曲”又被用来比喻人的屈从迎合,如“阿谀奉承”、“刚直不阿”;“陈”本是古地名,即宛丘,故从“阝”,地处今河南淮阳县,周朝封有陈国,后也用作姓氏。左“阝”与有“山”义的字关系如此紧密,难怪元代有人称其为“侧山旁”。人在上下山时常在山坡边挖脚窝作台阶,所以左“阝”在有些字中表示上山下山、台阶等义。如“陟、降”是步行上山和下山;“陵”本指登山,引申为大土山,如“山陵”;“阶、除、陛”都指台阶;“陆”是高平地;“隆”本是高地,引申为凸起、隆起;“坠、陨”都指从高处落下(左“阝”由高山引申为高)。
再说右“阝”。它的音、义是“邑”(yì),形是“邑”的变体写法。
右“阝”(邑)作意符时,所从字与地域、地名、城郭、古代诸侯封国等义有关,如“邢、邓、郑”本是古代诸侯封国名,“邱”是古地名,后都用作了姓氏;“那”本是西夷国名,音nuó,后假借作指示代词,音nà,多为远指,与“这”相对;“邦”本指古代诸侯的封国,《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引申泛指国家,如“邻邦”,“友邦”,“邦联”。
鹏鑫起名网 www.0753px.com
Copyright 2011-2019 梅州市鹏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129484号